大部分电力设备损坏均与温度有关,有些瞬时的温度变化无法避免,但目前业界普遍采用的测温方式均能检测出由于设备老化或接触不良导致的温度缓慢升高,从而采取解决办法。本文就目前业界采用的几种测温方式简单阐述一下各种技术的优缺点。
非接触式测温
非接触式测温以红外方式居多,热源通过红外方式向外辐射能量,传感器通过接收红外光强度及波长分析发热源的温度。该方法采用非接触式监测,对电网运行无任何影响,是比较理好的测温方式。但由于其与发热源有一定的距离,又要求无任何阻挡,镜头在户外难免有灰尘、雨水等干扰测温的物质,所以电力行业并不适合采用此种方式连续监测温度变化情况。
接触式测温
接触式测温分为光纤测温、无线测温、声表面波测温、RFID电子标签测温几种主流测温方式。
下面首先来谈光纤测温,光纤测温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点或少数几点的光栅光纤测温,另外一种是分布式光纤测温。两种方式均为无源介质接触发热源,对电网影响微乎其微,而且外部又无法干扰测温系统运行,但其缺点是需要复杂的线路安装,而且光纤又容易损坏,这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价格较高,无法大面积推广。
无线测温是接触式测温发展比较好的测温方式,按其供电方式分可以分为有源、无源两种,按其通讯频率可以分为433M、915M、2.4G,按其结构分又可以分为分体式、一体式两种。由于其体积小、可靠性高、安装便捷等优点得到电力企业好评。有源传感器一般为内置电池的产品,其工作年限取决于电池容量以及传感器自身功耗,目前该技术比较成熟,大部分厂家均可以保证产品工作3年以上。无源传感器一般包含自取电电路,由于电网运行电流差别较大,对传感器的影响也很大,进而带来的故障也较多。
无线通讯传输损耗与频率成正比,即频率越高传输损耗越大;或者说在同样传输损耗情况下,传输距离与频率成反比,即频率越高,传输距离越短。但频率高,载波能力强,带宽比较大,传输同样数据量显然是2.4G产品时间短。就无线测温这种应用来讲,数据量非常小,通常只有十几个字节,传输距离的重要性远高于带宽。同样是1mW的发射功率,433M通讯距离能达到800-1000米,而2.4G产品一般只能达到100米左右。
分体式无线测温传感器可以将电池及芯片放置在远离发热源的位置,从而实现较高温度的测量(最高500℃),一体式产品受限于芯片制造工艺,一般只能达到100℃左右。
声表面波与RFID均属于无线测温的一种,因为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所以单独描述。声表面波是在固体空间表面存在的一种沿表面传播,能量集中于表面附近的弹性波。声表面波又称为表面声波。两种产品均是通过天线发射特定的信号,实现能量传输及数据交换。这两种产品均为短距离测温装置,测温距离仅能达到几米。如果大规模采用同样面临复杂的线路安装问题。